撰文:李艾/乐施会传播官员 摄影:王慧思
连续受灾影响生计
岳孝忠今年57岁,是雅安市碧峰峡镇七老村四组的组长。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家新建了房屋。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由于七老村距离震源仅有5公里,受灾严重,全村90%的房屋均出现了倒塌和裂痕。岳孝忠家刚刚盖好五年的房子,从中间拦腰发生了断裂,房子虽然没倒,但一家人再也不敢住在里面。一家九口人一直住在旁边的移动板房。2013年6月13日,经历了一天的暴雨后,由于地震后山体松散,村里发生了泥石流。原本在地震中已经受损的村路和耕地,再一次受灾,严重垮塌和沉陷。
林下养鸡帮村民度难关
2013年入冬,乐施会和伙伴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的工作人员一同来到了七老村。这个芦山地震的重灾区并没有获得太多社会关注,泥石流发生后更使这里一度成为孤岛,无法获得及时的援助,村民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开村民大会询问灾后重建和发展意向时,村民都表达了发展养殖的期望。岳孝忠说:“地震后要修房子、修路,一时间没法子出去打工,经济方面压力太大了,希望在家里搞些养殖能有些经济收入。”经过和村民商议,乐施会决定出自18万余元,支持地处偏远的七老村四组、九组和十组共58户村民开展林下养鸡的项目,帮助他们在地震后恢复生计。
村民需要信心重建
过年后,雅安下起了雨,气温也一下子下降十几度。正月初六,7000多只小鸡苗运到村里,每个村民按照之前申请的分到了鸡苗。岳孝忠领导200只鸡苗和足够的围栏,他自己出资给鸡笼配了围网和保暖塑料布,并购买了饲料。镇里畜牧局的专家和鸡苗场的老板分别来村里对养鸡技术进行了指导,发放了常规的药物。
经过指导,岳孝忠知道天气变冷,需要围上保暖塑料布,将鸡苗赶到棚内保暖。遇到鸡苗受凉拉稀的情况,要适当喂一种叫“肠炎宁”的药物治疗。一个月过去,他养的鸡98%成活了。按照市场价格,散养土鸡的价格在15元/斤左右,村民养鸡7个月出笼可达到6斤左右,加上鸡蛋收入,预计岳孝忠家的养鸡收入能够达到1.2万元。可是,经历过几次灾害,岳孝忠对未来感到悲观:“也许还会有余震,而且也不晓得鸡出笼后能不能卖得好。现在房子还没开始修,修房的话还需要更多的钱。”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的项目执行人张小飞介绍:“由于七老村地处偏远,考虑到鸡出笼拉到市场上去交通会有困难,如果村民愿意,当初出售鸡苗的鸡场也可以批量的来收购出笼的鸡。现在最关键的是村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村民自制减防灾计划
2014年3月,乐施会通过伙伴北川羌族自治县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简称北川社区志愿者协会)为所有乐施会支持的芦山地震重建项目村的管理小组成员和村民代表举办了减防灾的培训。作为管理小组成员,岳孝忠受邀来到了北川参加培训。
在培训中,他和村民们一起,回忆村里的灾害史,制作村里的自然灾害图、制定灾害避险路线、提出村里需要的减防灾器材和村里的应急避险演练计划。乐施会昆明办公室经理冯明玲介绍:“我们会对芦山地震重建的不同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建设更为灵活通畅的避险通道、灾害预防教育、紧急避险预演、建设村级避难场所等等。” 培训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参观汶川地震中摧毁的北川县城遗址和汶川大地震的纪念馆,让村民充分意识到减灾防灾的重要性。参加培训后的岳孝忠,感触很多,却重燃信心。他说:“我们得好好地重建,好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