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背上行囊,踏上去高山村的路途。一便一便累积中的出差次数都模糊了,模糊的背后是忘记了的陌生和熟悉后的习惯。崎岖的山路,熟悉后显得宽阔了;生硬的面孔,了解后显得亲切了;几乎不能理解的乡音,用心交谈后显得明晰了;就连那烫得无法入睡的土炕,习惯后也显得温暖多了。高山村的这一年,我用心去体验着,用心去感受着。
(一)宁静的村庄
当你第一次走进高山村时,你可以去对身边的任何一件事物发出感叹,比如: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屹立眼前的茅草屋,院子里山野上悠闲散步的家养猪,墙壁上贴着发白的解放时期国家领导人的画像,炕上污渍斑斑的被子,出门左右转随意的厕所,不用水洗就可以下锅的大白菜……
但是,感叹完后我们依然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至少要生活几天。几天后,我们适应了,甚至厌倦了,返回了我们生活的大城市,却在偶然烦恼的时候怀念高山的那一片宁静。那里有被公鸡打鸣叫醒的早晨,有漆黑不见五指夜,有开满野花看不到尽头的山,有触手可及的繁星,有冒着热气的洋芋面片,有不用关机也没人打扰的夜,更有的是高山人的那份淳朴与善良。
(二)勤劳的妇女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妇女都是勤劳善良的,上要孝敬公婆,下要养育儿女,同时,还要分担丈夫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的主流社会里,传统的东西体现的不是那么明显了,有的甚至是反主流。但是,在高山村的生产活动中,妇女的传统优点体现地淋淋尽致。妇女们一般农忙时5点钟就起床,背水、做饭、喂养牲口,吃过早饭和男人们一起下地干活。下午太阳下山,也就是快七点的时候才和男人们从地里回来。回来又要忙活着做饭,喂养牲口,吃过晚饭,收拾好屋子,睡下也就快10点了。
在承担的家务中,背水是比较辛苦的。一大早,就要步行去泉上背水,水泉离村里很远,来回一趟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由于两个社饮水工程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妇女们的背水时间,也提高了水质。
在农忙季节,特别是收获当归的季节,妇女们也是比较辛苦的。在收获当归的季节,女人们在地里主要的活是用棒子敲掉刚才地里挖出来的当归身上的土。这个活,你别看简单,是很辛苦的。一天都弯着腰蹲在潮湿的地里,手还要不停的敲打,一天下来她们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回家还要做家务。常年蹲在潮湿的地里劳动,也使得许多妇女患上了关节病和一些妇科病。虽然生活是这样地艰辛,但是她们在劳动时总是乐呵呵的,特别是今年乐施会项目推动的地膜当归收成不错,她们劳动的疲惫完全被丰收的喜悦占据了。
(村民展示种植的当归)
(三) 丰收的喜悦
雪后放晴的天空像透明的蓝水晶,放眼望去似乎能触及天空的尽头。白茫茫的大地吸收着太阳的温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大早,村子里就安静下来了,只能听见鸡咯咯咯…..的叫声,房前屋后晨练的几头猪的身影。在11月里,这样雪后放晴的天气,对于村民来说那简直就是不能错过的好日子。或许,早上是被梦里收庄稼时的高兴劲乐呵醒的!
高山村的村民保持着农耕文化最古老的传统,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他们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和养活他们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出安静的村庄,来到田间地头,完全是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劳动场景。
骆想生,男,汉族,草滩乡高山村黑山河社村民。家里五口人,两个劳动力,三个孩子,种20多亩地。今年可是丰收年: 大豆和小豆都丰收了,现在正值收获地膜当归的日子。
一谈到地里丰收的地膜当归,这个憨厚的中年男人就是一脸的喜悦,不停地说着地膜当归的好处。今年的地膜当归是长成了,不仅个头大,病虫害少,节省劳动力,产量还提高了近一倍。2亩露天当归产400斤左右,这1亩地膜当归就能产300斤,地膜当归的产量能提高1倍多了骆想生讲到,高山村种植当归的历史有很久了,与隔壁的岷县只有一山之隔,当归也是当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以前大多数是采用露天种植,也有不少人尝试过种植地膜,由于是单家独户自己尝试,没有技术指导,都失败了。所以村里人一开始就不怎么接受项目推行的地膜当归种植技术。但是,后来通过项目人员的说明、外出参观学习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村里有18户人尝试种植地膜当归。从育苗、购买地膜、选地、下苗,到除草、施肥、喷洒农药,每一个细节项目人员都邀请了技术人员和岷县的本土专家做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这第一年的尝试种植,村里人都掌握了地膜当归的种植技术,骆想生自己明年准备3亩地都种成地膜当归。
图/文:乐施会项目官员 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