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
南江县九泉村案例报告——乐施会参与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
前言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NGO涌入灾区,在不同领域发挥所长开展多种救援工作。汶川地震在客观上为NGO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作用的历史平台,NGO也在这个平台上给中国政府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地
震紧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国家出台针对性文件以规范指导灾区重建工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
体规划》、《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都明确指出,灾后重建要多途并举,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这些政策设计为NGO积极参与灾区重建与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和行动
空间。
乐施会是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的NGO之一。2009年1月,乐施会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签订《开展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项目框架协议》,成为中国政府层
面认可的从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一家国际NGO合作伙伴。在四川、甘肃、陕西受灾三省中的24个县,分两批共选择80个村开展灾后重建试点,由乐施会成都办公室(汶川地震后成立)、兰州办公室和
川、甘、陕三省扶贫办共同负责项目执行。每个试点村可获得由乐施会提供的约100万元援助资金和扶贫办提供的5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村内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社区发展机制的探索。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元潭乡九泉村是首批40个试点村之一,也是国务院扶贫办灾后重建试点贫困村。在九泉村灾后重建中,集中体现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建立政府
、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责任明确,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多渠道投资的重建机制”重建原则,在政府多部门、NGO组织和众多村民的有序合力之下,九泉村灾后重建取得了圆满的完成。在重
建方式上,乐施会倡导推动的村民充分参与重建过程的工作机制,不仅为村庄整体基础设施重建提供了机制借鉴,保障了九泉村卓有成效的重建效果,更重要的是为该村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和人
力基础,真正实现了“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NGO涌入灾区,在不同领域发挥所长开展多种救援工作。汶川地震在客观上为NGO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作用的历史平台,NGO也在这个平台上给中国政府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地
震紧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国家出台针对性文件以规范指导灾区重建工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
体规划》、《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都明确指出,灾后重建要多途并举,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这些政策设计为NGO积极参与灾区重建与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和行动
空间。
乐施会是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的NGO之一。2009年1月,乐施会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签订《开展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项目框架协议》,成为中国政府层
面认可的从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一家国际NGO合作伙伴。在四川、甘肃、陕西受灾三省中的24个县,分两批共选择80个村开展灾后重建试点,由乐施会成都办公室(汶川地震后成立)、兰州办公室和
川、甘、陕三省扶贫办共同负责项目执行。每个试点村可获得由乐施会提供的约100万元援助资金和扶贫办提供的5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村内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社区发展机制的探索。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元潭乡九泉村是首批40个试点村之一,也是国务院扶贫办灾后重建试点贫困村。在九泉村灾后重建中,集中体现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建立政府
、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责任明确,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多渠道投资的重建机制”重建原则,在政府多部门、NGO组织和众多村民的有序合力之下,九泉村灾后重建取得了圆满的完成。在重
建方式上,乐施会倡导推动的村民充分参与重建过程的工作机制,不仅为村庄整体基础设施重建提供了机制借鉴,保障了九泉村卓有成效的重建效果,更重要的是为该村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和人
力基础,真正实现了“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