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6
【融义社会,重新启航】工伤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的挑战及社会接纳
工伤群体数量多,就业问题体量大
通过市人社局公布数据可知,深圳市近5年来每年都有3-4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以2019年为例,32,221人中1-4级伤残有849人,5-10级伤残有18,916人,可见有超过一半的人因工伤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且中轻度伤残的占绝大部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待遇规定,1-4级重度伤残职工因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可依法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额度相对较高的待遇,他们可退出工作岗位并有一定的收入保障可维持生活;5-10级中轻度伤残职工则仍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从事适当的工作,因此他们享受的工伤待遇相对较低,并不足以支持他们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仍需要他们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以维持生计。
而从多家工伤服务机构的调研结果了解到,60%以上的工伤工人都会在工伤程序结束后因伤势无法从事原工位,或因劳资纠纷、工厂搬迁或倒闭等各类原因陆续离开原工种或用人单位,适应、寻找新的工作。由于绝大部分工伤工人来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历偏低,技能缺乏,即便选择工伤程序结束后返乡,他们也常会因无法靠务农维持生计或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又回到城市找工作。因此近年来这些有再就业需求的伤残工人,累积起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
待遇工作遇两难,政策支持难覆盖
然而,由于评定工伤等级的《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与《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国家标准的不同,7-10级轻伤职工一般还达不到可办理残疾人证的残疾程度。工伤服务机构通过调研也发现,约70%以上的工伤工人伤势较轻,在7级或以下。也就是说,存在大量工伤职工很可能会因明显的肢体损伤而在寻找工作过程中遭遇困难,却无法享有残疾人福利待遇以应对这样困境。
2019年徐姐遭遇工伤,劳动能力鉴定为8级。她一直想和公司追讨停工留薪期差额,可是又怕提出来公司会因此排斥她,到时候失去这份工作,不知道能做什么。因为她的伤势很难再从事原行业,在这一行业里面累积的技术也用不上了。调岗后的其他工作,也无法再有受伤前的工资水平。想学习技能提升自己,岁数大了也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好,很难做出规划。为此徐姐一直忧心忡忡,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徐姐也想过在工伤处理完后回老家生活,可是面对多年未归的老家,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等情况,又让她望而却步。
同样是8级工伤的小志,便是徐姐所担忧的离开原单位后的情况。他因为机器失灵伤到右手两指,无法再从事之前的操作工位,离开了公司另谋他职。然而,小志和其他很多一线工人一样,学历不高技能有限,再加上受伤,可供选择的工作范围就非常有限。虽然小志的要求也不高,只是希望能有一份有保障的正规工作,但仍屡屡碰壁,现在临时在一个私人便利店打工,收入保障都远不及以往。
类似徐姐、小志这样,伤势较为严重,但又达不到残疾程度,享受不到残疾人待遇,也就没有相应的就业政策或扶持政策。
残疾工友就业难,企业地方限制多
即便伤势较重的工友可以办理残疾人证,在地方上,政策保障的目标对象往往是侧重于户籍残疾人,对以外来工占多数的工伤致残者而言,仍然难以受惠于相关服务。而且,由于工伤工友以手部、腿部的肢残者居多,能够接纳他们的用人单位很有限。
老李在深圳勤勤恳恳务工快20年了,2015年因工伤失去了右手,办理了残疾人证,残疾三级。他心里清楚残疾人找工作不易,所以选择还留在原来的用人单位上班。虽然调岗后工资只有2200元,几乎是当地最低工资,不过因有一些工伤待遇赔偿,爱人也在身边,生活仍过得去。直至2019年7月,因单位搬离深圳,老李只好另找工作,他对工资没什么要求,有五险一金即可。虽然老李平时早已能够靠一只手完成各类工作,可他去面试或者询问招聘人员时总会被拒绝,理由是:年龄大、手部残疾、形象不好。老李也多次参加残疾人招聘会,但一方面很多单位不招老李这样手部残缺的,担心不能胜任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原因,企业招收一位深圳本地户籍的残疾人和招收三位外地残疾人减免的残保金是一样的,因此部分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倾向于优先录用本地户籍残疾人。对于早已回不去乡村的老李来说,就业路上无疑又多了一个门槛。诸多原因,导致他失业一年多,至今仍未找到稳定工作。
支持资源待拓展,社会接纳需提高
2018年以来,我们——深圳市砥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伤工人再就业项目组通过陪伴工伤工友经历治疗、休养与工伤补偿直到再就业,并促进工伤工友群体内交流,建立工伤工友的社会支持和互助网络,希望能帮助工伤工友重新融入社会,特别对上述些具有强烈就业需求却因当前残疾人认定和支持系统的不足而生存在夹缝中的工友。我们为有再就业需求或创业意愿的工友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就业和创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支持以及心理支持,协助工友通过合适的途径实现重新就业或创业,并从培训的过程中重新树立生活信心,让工友加速度过择业迷茫期,更快回归社会。至今已服务4000余人。
老杜也是我们服务过的工友,他之前是车工,因为经常磨刀具患上了职业病,无法再继续从事原工作,他选择了离职重新找行业。老杜已年过不惑,再就业的过程并不容易,好在他一直以来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电工证,入职了一家物业公司。上班期间又考取了物业管理常用的一些证件。他平时工作就很认真踏实,疫情期间,他更是冲在第一线,受到业主和公司的认可,被大家评为先进标兵。还有不少类似老杜这样的例子,尽管因为各种原因患病或受伤,但通过个人努力及社会的接纳,仍然可以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获得尊重。
除了利用民间力量给部分夹缝中的伤残者们提供直接的服务,他们重返社会生活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社会接纳和资源的支持。因此,让工伤者的声音被听见,让他们自强不息的身影被看见,是我们努力在做的事情。